【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近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在接受澎湃新闻的专访时表示,“高校的所有学科都应该将人机协同和人机共生放在本学科最重要的位置。建议年轻人每天投入4小时以上的时间与AI互动,以适应和训练AI。”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以汹涌之势冲击着高等教育生态。
随着DeepSeek的“出圈”,新一轮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热潮让所有人都认识到了AI的能力。AI助力人们以更低成本获取更多成果,也重塑着教育的形态与内涵。
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高校纷纷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力求在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抢占先机,重塑教育新范式。今年3月,清华大学宣布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2025年4月23日,AI赋能核学科共建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
澎湃新闻: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您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如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沈阳:AI的发展速度很快,能力还在不断提升,它对我们能力的影响是,我们原来90%的技能可能不需要了,但剩下的10%变得更加重要。
未来中国大学要培养的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师,而是一种新型人类:兼具机器智能与人文情感的“数字游牧民”。现在高校生需要掌握的最核心的三个技能是:第一是问问题的能力,第二是甄别答案的能力,第三是意义感和美感,即为什么要让AI做这件事,以及这件事是否符合真善美。
AI通过极低成本提供无限的供给,所以这时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种意义变得很重要,每个人对意义的追求变得很重要。
“年轻人要每天用4个小时以上的AI”
澎湃新闻:有些人认为AI技术已经取代了很多文科的专业和工作。对于“文科无用论”的说法怎么看待?一些高校也开始文科缩招,您对这一争议有怎样的看法?
沈阳:“文科无用论”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若文科不与AI结合,可能会呈现出过剩状态,但文科与AI融合后,其发展空间巨大。
具体分析来说,现在很多人对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有一个巨大的误区,以为AI会替代文科,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对于这一轮的AIGC,大家在跟AI聊天时,普通人的最大感受是AI写的诗词歌赋、文本的好坏。所以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哪一家AI公司要做好它,就一定要具备极高的文学素养。如果文化素养不好,AI就做不到极致的诗词歌赋,对于内容的质量是有要求的。
文本是基础,现在的AI要牛,要让大家心服口服,那它的文本一定是最好的。文本要最好,团队里就必须保证文科要到位,只靠理科生是写不出这么完美的文本的。所以从训练AI的时候,就很需要文科专业的知识。所以这是目前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当中非常大的认知上的误区,刻意贬低了文科的作用。现在文科不是没有用,文科反而是更有用了。
“如何向AI提问题”需要更好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形象思维,刚才说AI时代三个方面的能力:怎么问问题,怎么挑答案,如何具有意义感和美感,都和文科息息相关。所以,文科在AI时代不仅有用,而且更为重要,高校应推动文科与AI融合,发展新文科,而非盲目缩招文科专业。

派生万物AI生成
澎湃新闻:您曾经说“如果使用和适应AI,那就是机遇;如果你抗拒和敌视AI,那就可能成为挑战。”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您有哪些建议来帮助他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好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
沈阳:年轻人要每天用4个小时以上的AI。建议每天投入4小时以上的时间与AI互动,以适应和训练AI,然后就是把AI当作激发自己能力的最好伙伴,发现自己的天赋和个性,在AI所精通的无数技能中找到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通过人机协同共生,快速地把自己在那个方向上的水平提高到博士生水平。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很多都超过4小时,需要把移动互联网时间转换成智能互联网时间。
如今我们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其实是AI,因为AI是全科的,在所有方向上你问的任何问题,AI都可以做出回答。但是AI这个老师有“AI幻觉”,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发挥我们的主体性,去甄别减少AI的幻觉,以及我们到底跟AI聊什么,这需要培养我们的意义感和美感。
荣昌生物早盘涨逾10% 一季度收入同比增近60%至5.26亿元
83岁蔡澜被曝进入ICU,本人深夜回应:没有病危,请不必担心
国防军工继续向上,512810放量涨1.82%,连收两根均线!焦点关注:全球军费开支创冷战结束以来最大增幅
AI早报 | 蚂蚁集团全球招募顶尖AI人才;Manus AI完成7500万美元融资
华恒生物2024年报:营收增长难掩利润滑坡、转型突围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