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敦煌再次人山人海。但这次敦煌的出圈,不只是因为高人气,更源自一场堪称教科书式的高效应急处置。
5月3日傍晚,敦煌市部分地区经历了一场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强沙尘暴,当天,有近万名游客分散在几个景区内。敦煌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与强沙尘暴赛跑,3个小时内就把所有滞留的游客安全送回市区。5月5日,敦煌的景点照常开放,星空音乐会万人大合唱等活动照常举行。
沙尘天气在敦煌不算少见,但风力达12级的强沙尘暴仍属罕见,极易对游客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恰逢五一旅游旺季,面对来势汹汹的沙尘暴,如何万无一失地将所有游客平安转移,的确是不小的挑战。
事后复盘,从下午6点多启动应急预案,到晚上10点完成近万名旅客的转运,这场惊心动魄却又高效有序的应急处置行动的成功经验,可归结为三个关键词。
一是“反应快”。面对突发天气状况,当地没有犹豫,而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疏散预案,通过广播发布应急信息,并停止售票检票,紧急叫观光车、骆驼骑行、滑沙等娱乐项目。同时,协调文旅、交通等部门,调集景区观光车、公务车辆、出租车甚至私家车免费运送游客。
反应有多快呢?有一个细节:当日18点53分,敦煌市气象台发布了沙尘暴橙色预警。仅5分钟后,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就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闭园温馨提示》,并同步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开始转运游客。全程无缝衔接,真正体现了“分秒必争”的应急意识和行动能力。
二是“准备充分”。当地介绍,五一期间,敦煌游客用车量较大,当地在已有城市公交和农村班线车辆的基础上,再紧急调运旅游大巴100辆;针对像鸣沙山月牙泉这样的重点景区,提前建立了快速疏散25000人的应急能力;且车辆的停放位置、如何接续调度,都有预设路线。
可以看出,完善而周全的应急预案,让当地面对强沙尘暴这样的突发情况,能够有的放矢、快速响应。这有效提升了应急效率,正是“3小时跑赢12级狂风”的关键。
三是“以人为本”。从提前备好的应急机制、资源,到快速决策和行动,背后体现的是真正把游客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人本意识。
如今各地文旅竞争非常激烈,不少地方都使出了宠客的浑身解数。在重视文旅营销和业态创新的同时,丝毫不能忽视安全这道底线;安全永远是发展文旅业的最重要的那个“1”,不能把“1”守住,再多的“0”也是枉然。
安全从来无小事。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从完善应急预案机制,到协调联动资源投入,这在很多时候可能是游客“看不见”的,但这种“看不见”的努力,恰恰是托起游客安全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地方文旅发展最重要的基本功与软实力。
而且,敦煌这次教科书式应急处置带来的启发,不应只限于文旅行业。在统筹发展与安全成为普遍要求的当下,它应该成为更多地方、行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