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首日票房破1.82亿,超457万人次走进影院,截至5月5日13时,2025年“五一”档期内总票房突破7亿元。有影城经营者称,“五一”的票房与平时节假日相比,大概增长了5至6倍。——这份成绩单背后,不仅有中国电影消费年超10亿元的观影补贴加持,还有多重电影衍生的消费热潮,折射出中国电影消费的深刻变革。
电影业内有“1:4.8”的说法,即门票花费1元就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看一场电影产生的消费可能是一杯可乐一份爆米花,也可能是一杯咖啡、一顿正餐,还有可能是一场旅行、一套周边……从“一张电影票”到“一条产业链”,电影消费正突破传统边界,在时间、空间与概念三个维度重构“光影经济”的新图景。

票根经济串联消费边界。“出都出来了,看完电影再逛逛吧。”今年电影五一档的消费补贴不仅限于购票立减或代金券,北京、江苏等地都推出了票根+消费的联动玩法,将观影与美食等场景绑定。此外还有关联电影内容的联动:如江苏一些影院,会员观看根据“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真实故事改编的《水饺皇后》,即可免费获得湾仔码头水饺一份。电影票根,正从观影凭证升级为城市消费的“通行证”,文创、文旅、餐饮、零售被一键激活,让观影成为撬动更大消费的支点,将观影行为嵌入生活消费链条。
从银幕到实景的时空延展。今年“五一”档上映的影片《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从内蒙古到湖南,途经40余地实地取景拍摄。在影片热映之余,电影取景地推出了多条“跟着电影去旅游”主题线路,游客凭电影票在各景区住宿、餐饮等均可享受八折优惠。在北京,有观众沿着“影视里的北京”打卡路线一路骑行,感觉“好像自己也成为这片风景的一部分,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当观众为一部电影奔赴一座城,“电影旅游”便成了文旅融合的新引擎。电影为城市注入文化IP,城市则为电影提供叙事土壤,“影视+旅游”的融合让光影艺术在城市场景中复活。
IP衍生品成为观影“记忆容器”。五一期间,《哪吒2》还在热映,很多观众选择带着“哪吒”盲盒等周边一同走进影院。IP衍生产品让电影消费从情感共鸣转化为了实体陪伴,将短暂的光影体验转化为可持续的情感连接。《哪吒2》上映不足一个月时,衍生品销售就打破了《流浪地球2》保持两年的纪录,业内预估其总商业价值或达300亿元至350亿元。这标志着国产 IP 开发已步入 “内容-情感-消费”三位一体协同驱动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多地还在尝试推进“主题公园 + 电影IP”融合模式,未来还将呈现更多可能性。
去年,中国票房总量达425.02亿元,稳居全球电影市场第二;今年票房收入已经突破250亿元,位居全球第一,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哪吒2》等作品的市场、文化效应,展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力,也展示出了中国电影除了创作和票房之外,在衍生品开发、文旅联动等方面的全产业链运营能力。当然,电影消费链条的延伸,终需回归内容本身,好故事才是“源头活水”。未来,中国电影唯有以好故事为原点,以技术创新为杠杆,才能让电影消费真正成为百姓“美好生活”的注脚。
银行股“倒车接人”了?六大行回调,37家银行下跌,基金一季度重仓股减持
一万月薪招司机,九天流水才两千多?儿媳讨说法:公公去签劳动合同,结果是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