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报告重申保护创新主体权益: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

❤

最高法报告重申继续加大创新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知识产权法庭年度报告(2024)。报告表示,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聚焦科研人员和创新投资利益保护问题,不断加大对各类创新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和法治环境支持。

创新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推动者和重要参与者。报告显示,2024年,法庭立足案件审判,充分发挥激励科技创新、维护公平竞争和服务对外开放的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共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6229件,审结4213件;未结2016件,同比下降37.3%。

报告表示,法庭突出创新主体保护,加强科研人员利益保护。依法妥善处理因科技成果权属认定、权利转让、价值确定和利益分配产生的纠纷,激发创新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比如,在国家宪法日,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主持五人合议庭开庭审理涉“骨关节炎药物”专利权属案,促成当事人当庭达成全面和解,一揽子化解生物医药领域有关科学家与创业企业的系列纠纷,有力保障科研人员勇于创新、安心创业。

报告重申尊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报告表示,依法保护企业对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在审理涉及离职人员和原单位科技成果权属纠纷案件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合理认定是否属于职务成果。

比如,在“多通道控制阀”技术秘密侵权及发明专利权属案中,依法减轻原单位的证明责任,认定离职人员新任职企业在明显短于独立研发所需合理时间内集中申请多个与该研发人员原任职企业已有技术秘密相关的专利申请侵害原单位技术秘密,守护企业创新成果。

同时,坚持各类经营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无论企业性质、大小强弱,均无差别对待,一体保护。比如,在“有压热闷钢渣处理系统”发明专利侵权案、“氮化钒制备方法”发明专利侵权案等多起既涉及国有企业创新成果保护又事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案件中,均实质性解决纠纷并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共赢创造条件,实现办案“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报告还表示,法庭立足具体案件审判,促进授权确权标准统一,同时加大侵权赔偿力度,不断强化司法裁判对科技创新行为的导向作用。

比如,切实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报告指出,法庭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有效防止权利滥用,努力破解知识产权维权难题。在18起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合计判赔金额8.73亿元。比如,“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依法适用2倍惩罚性赔偿判赔6.4亿余元,创国内知识产权侵权判赔新高。

美国财长贝森特预计美国和韩国下周就贸易达成谅解协议

如果真想美联储降息,特朗普应该怎么做?把就业搞崩!

人民日报:外卖平台应保障好骑手就业权益,消除后顾之忧

欧央行官员称通胀战役接近尾声,但关税风险隐现

这家成都教培机构成都勤学善思大手笔“炒股”!出入多家A股公司,啥背景?

湖州通告13批次不合格食品,盒马1批次多宝鱼甲硝唑超标

俄军是否夺回库尔斯克存分歧,普京愿无先决条件与乌谈判

中国小恐龙,大战侵权者

马斯克:机器人将在5年内超过最好的人类外科医生

里昂:升周大福目标价至9港元 维持“持有”评级

违规使用他人账户谋利!东方证券一营业部从业人员被出具警示函

券业“黄埔军校”换帅!王胜执掌申万宏源研究

最高法报告重申保护创新主体权益: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籍贯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